首页 >  资讯 >  详情

“商务殷语”、“守门饕餮”,《封神》里的有趣细节?

2023-08-17 16:42:08来源:哔哩哔哩

随着《封神》票房的持续走高,更多幕后设计的元素也出现在了我们眼前。今天我们选取一些有趣的点,为大家进行解读。

“商务殷语”背后,不同时期的中国话

关于费翔老师的口音问题,很多观众都注意到了。因为成长期间家庭双语环境的影响,费翔老师的台词总带着点英语发音的痕迹。


(资料图片)

但他和李雪健老师二人合力证明了,口音并不影响好演员对台词的准确把握,甚至会为人物加分。

其实早在经典电影《教父》里,马龙白兰度就故意在试镜时往腮帮子里塞了棉花。

这不仅让他看上去皮肤松弛年龄沧桑,而且因为嘴里的棉花吐字含糊,让他更像一个经历风霜的意大利黑手党家族的老人。

后来现场拍摄时,剧组更是设计了专门的牙套,让他没法正常发音吐字。

而这股特有的口音,也让老柯里昂成为了载入影史的角色。

不过话说回来,殷商时期的口音,放到现在我们完全听不懂。

古代汉语分为上古汉语(从西周初年到汉末),中古汉语(南北朝至隋唐)和近古汉语(宋元明清时期)。古汉语语音也以此为标准,分为上古音系统,中古音系统和近古音系统。

这些系统之间,不仅有着明确的区别。甚至相同系统里的不同时期口语发音,都有比较大的区别!

简单来说就是如果你穿越回宋朝,苏东坡说什么你大概能听个三分之一。但如果穿越回大唐,李白拉着你念叨的东西,你是一点都听不懂。

当然,因为秦始皇书同文的功绩,你还可以和李太白笔谈,最多他嫌你字丑。但商代的文字系统不一样,它留存的不完全。

虽然根据甲骨文留存,我们能看到商代的基本语序是宾语在动词后,修饰语在中心语前。但同样也有不少语法错误的反向操作,似乎商朝时并没有严格的语法顺序,哪怕祭祀这种场合也是怎么顺口怎么写。

所以穿越到了商代,你不仅听不懂殷寿大王跟你说什么,甚至可能看不明白他们的文字。

所以就别嫌弃商务殷语了,真按原音来是一点都听不懂啊。

朝歌门口的石狮子?那是饕餮哦!

影片最后动起来追杀姬发的“石狮子”,是特效经费的大头。

但这两只实际上是商朝人最喜欢的神兽,后世毁誉参半的“饕餮”。

饕餮在《山海经》里的记载是,“其状如羊身人面,其目在腋下,虎齿人爪,其音如婴儿”,是一只形象和声音都非常凶残恐怖的恶兽。

其实按照这个设定,张艺谋的《长城》里,还原度反而是最高的。

但直接把饕餮纹印在头上,这个美术设计我是真没看懂...

就好像为了让大家知道自己是谁,专门把名字打印出来贴在脑门上一样,有点太刻意了。

说回《封神》里的饕餮,更多的是以饕餮纹的形制出现。因为饕餮是吞食天地的动物,对于擅长做生意的商人来说(没错,我们现在说的“商人”就是从这里来的),通吃四方是他们最高级的愿望。

所以在商代,饕餮纹的级别甚至高过了龙纹。

影片中殷寿背后的那块青铜壁里,正中最核心的图案就是饕餮,而不是我们通常理解的龙纹。

而且饕餮纹的级别甚至安排在了“玄鸟生商”的上方,是地道的C位核心!

在出土的商代文物中,饕餮纹也都用在高级别贵族的物品上。

比如殷商守护者、雅利安人克星、商王最信赖的将军、沟通神灵的大祭司、拥有自己封地的商朝王后、女武神妇好

看着她和《权力的游戏》里龙妈一样的头衔,再看看与她墓里“妇好鴞尊”上的饕餮纹。你就明白什么样的功绩,才能配得上这样的纹路。

在唐宋以前,饕餮虽然贪吃,但还是偏向“吞噬天地万物的大坏蛋”这种痞帅的设定。

但随着杜甫“衣冠兼盗贼,饕餮用斯须”,苏轼“盖聚物之夭美,以养吾之老饕”的宣传。将它硬生生的变成了一个单纯的贪婪吃货,一点格调都没有。

到了明朝,虽然内阁首辅兼五朝老臣李东阳将它放进了“龙生九子”里,但一句“好食,立鼎盖”的评价,彻底将它变成了地道的吃货。

饕餮也再回不到当年殷商时期,吞食天地纵横寰宇的时光了~

如果大家感兴趣,我们后续还会更新《封神》里的有趣细节。

看到这里,希望大家顺手点下右下角的“在看”,感谢诸位大大捧场,小编在此拜谢各位啦!

(图源网络侵删)

关键词:

[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