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详情

試談阿里烏斯——簡史

2023-07-27 18:44:25来源:哔哩哔哩

亞略派,或譯阿里烏斯派(下統一稱為阿里烏斯派),是早期基督教影響力最大的異端之一,由亞歷山大港牧首區包法里教區神職人員阿里烏斯領導。阿里烏斯本人留下的著作非常少,我們對他理論的了解主要建立於其派別和諸正統派論爭的文獻中。

阿里烏斯派比較著名的事件就是宣告其終結的尼西亞第一次大公會議——阿里烏斯派因反對三位一體而被宣判為異端,不願意放棄阿里烏斯思想的諸多神職人員被盡數破門。在君士坦丁大帝神學思想轉變後阿里烏斯教派才得以保存。但隨著東西教會的世俗力量增強,阿里烏斯教派最終推出了歷史舞台。要想了解阿里烏斯和他的教派,我們必需要要清楚在其之前的教會思想狀況。

聖三位一體這一當今絕大多數書基督宗教所遵循的基礎教義之一並不是聖經中直觀體現的,而是經過了無數次神學討論證明概括出來的。就父、子、聖神以及耶穌基督的關係,在四世紀前神學家幾乎默認了子要比父低,但這些解釋都是含糊不清的,被很多原為希臘異教哲學生後歸正的信徒認為迷信,於是教會便掀起了關於三者關係的討論,其中有兩大較為強勢且敵對的派系——亞歷山大港系和安提阿系,而阿里烏斯是亞歷山大港的神職人員,又曾拜在安提阿的盧加諾門下學習,而盧加諾的神學思想師從著名異端神學家——薩摩薩塔的保祿。保祿的神學思想被稱為動力神格惟一論(即著名的嗣子論),其提倡內容簡要概括為“耶穌在意志上與deus合一而不是完全的合一。”以及“耶穌被deus收養”有說法認為保祿派的思想來源於薩摩薩塔保祿的嗣子論,我們暫且不表。


(资料图)

教會的神學家們都會使用一些哲學思考方式作為自己的表達方法,阿里烏斯也不例外,考慮到其生活時代背景以及教會史對阿里烏斯的思想及其追隨者們的描述,阿里烏斯很可能受到了新柏拉圖主義、亞歷山大港的羅格斯哲學以及斯多亞主義的影響,甚至在一些方面上體現了舊猶太信仰,這是基督教會所不能接受的。

在公元318年或320年,阿里烏斯公開發表主張開始傳播反三位一體的激進言論。阿里烏斯認為只有聖父不是受造的,而聖子及聖神,以及聖言都是受聖父所造的。因受到希臘化思想的影響,阿里烏斯認為deus本身不能去創造物質的世界、神與人之間的距離實在是遙遠到人無法與deus有任何的互動及往來。亞略認為,聖子耶穌基督不是聖父,更不是人,耶穌擁有的只是一個人的「肉體」,但卻沒有人的「靈魂」在當中。而「道」,就是進入耶穌的身體,代替所欠缺的人類靈魂。

總的來說,阿里烏斯的教導強調耶穌基督是“神(上帝)與人之間”的半神,為被造者中的首先及最高者,不同於神,也不同於人,只是被尊稱為神,但不是真的神。他闡揚基督是“曾有一時不存在的”。阿里烏斯堅持耶穌基督在各方面都與天父的本體和特性不同,耶穌基督也與人不同,耶穌沒有人的靈魂,是次於天父的受造物──與父並非一體,與父的關係也不親密;聖靈是一個地位不及父和子的個體。亞略派主張的《聖經》根據有《舊約·箴言》8:22:“上主自始即拿我作他行動的開始,作他作為的開端”,和耶穌曾在《新約·若望福音》14:28說:因為父比我大。這些經文都是此派別主張的基礎,既無論是從本性或權利方面,耶穌都不具有不朽、至高權威、完全智慧、良善和純潔等的神性。

羅馬帝國皇帝君士坦丁大帝對神學爭論不感興趣,也並不清楚各派別的主張,這位皇帝只關心羅馬教會的統一與宗教和諧,任何的爭論都應該停止,於是皇帝寫了幾封信去責備各派,要求他們停止爭執共同維護教會的統一。無一例外這些信全部是政治意圖上的譴責,並沒有真正的理論解決方案。在正統派中最具戰鬥力的二位教父是亞大那削(提倡基督是與父同本體、同永恆、同等,聖子是永在,完全不是被造。)和奧利振(提倡基督與父同永恆),

公元320年左右,亞歷山大港教會召開宗教會議,可惜會議無果。君士坦丁大帝在公元325年召開第一次的基督教大公會議(即第一次尼西亞公會議),以解決此神學爭論。會議中亞大那削和阿里烏斯各為自己所倡議派系在會議中針鋒相對,此外該撒利亞的歐瑟伯提出關鍵性字詞──「聖子與聖父同質」。結果會議大多數支持亞大那削,而拒絕簽署的兩位主教與阿里烏斯被驅逐,阿里烏斯教派被斥為異端(票數214:2至314:2)。會議在君士坦丁大帝的影響和監督下,全體主教簽署通過有強制性的《尼西亞信經》,出席的主教們承認:「耶穌基督,聖而神者,為父所生,並非被造,與父同質。」

在會議結束後,東方教會的主教們多數因大公會議中採用了關鍵性字詞──「聖子與聖父同質」而拒絕《尼西亞信經》。大公會議沒有止息爭端,耶穌與天父的爭論仍持續。亞大那削在公元328年接任亞歷山大主教,繼續主張「若以基督為受造者,就是否認相信他而得救並與上帝聯合」、「基督是從聖父的本質中而生出來的」和「基督與父同質的」。另一方面,君士坦丁大帝結束了阿里烏斯的流放,並恢復其職。其後,亞大那削更被流放高盧。君士坦丁晚年在歐瑟伯的影響下,曾轉而支持阿里烏斯教派的緩和主張,將《尼西亞信經》的捍衛者馬爾塞魯以散佈異端的罪名撤職。在君士坦丁大帝隨後在神學態度的變更,以及和其後繼位之君士坦提烏斯二世是傾向亞略教派的,因着他的偏向,使得亞略教派的勢力又趁機盛行,興起了三個支派:

極端阿里烏斯教派──此派主張子在各方面皆與父不同,子可稱為神,但是父與子的質不同,故亦稱「非同質派」(Anomoeans),此意從希臘文anomoios(不同)而來。

政治阿里烏斯教派──此派稱子與父的質是「同類」而非「相同」,故亦稱「類同質派」(Homoeans),此意從希臘文homoios(類同)而來。

半阿里烏斯教派──此派稱子像父同質,其實不然,故亦稱「像同質派」(Homoiousians),此意從希臘文homoiousios(像似)而來。

直到公元380年在君士坦丁堡舉行的第二次大公會議的召開,對第一次會議所決定的基督位格,重予確定,聖神被接納為三位一體的神格,亞略教派再次被斥為異端。此時,三位一體的神學思想基本上已確立為正統教義。阿里烏斯教派從此大勢已去,只在日耳曼人中存在,最後在公元7世紀,當時在伊比利半島最後一位信奉阿里烏斯派的君王改信天主教後,阿里烏斯派派在歷史上完全淡出。

十六世紀宗教改革後,新教神學家們將歷史上被批駁為異端的諸多思想逐一審視利用,阿里烏斯派這個名詞再次出現在了歷史舞台上。第一位反三位一體者是英國的約翰阿什頓,但於1548年在坎特伯雷大主教的審判下被迫放棄信仰。而意大利威尼斯的新教宗派再洗禮派中湧現了很多激進的反三位一體者,這些新阿里烏斯派大多數遭到了新教以及舊教的一致鎮壓(火刑),而在波蘭的加爾文宗教會中很多反三位一體的分裂者也被成為阿里烏斯派,如波蘭小兄弟會,這個稱呼逐漸成為了所有反對三位一體的基督徒的綽號。

关键词:

[ 相关文章 ]